一、重大学术报告活动
1. 2007年11月16日,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Yuanto Kusnadi教授在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公司现金管理政策的影响因素-跨国研究”的学术报告。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部分教师和博士生参加了报告讨论。纪要:报告人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以及前人所做的工作,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说,并通过跨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而言,报告人通过建立实证模型,依次讲述和论证了如下四个问题:相对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公司持有现金的变化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更小;相对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公司持有现金的变化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对股票价格的敏感性更大;相对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公司持有现金的变化在财务困境公司对现金流量的敏感性更大;相对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公司持有现金的变化在财务困境公司对股票价格的敏感性更大。会计学院教师和博士生与报告人进行了充分和热烈的讨论,就中国各个省份上市公司法律保护程度与跨国情形的比较,以及产权、财务困境如何影响公司现金管理政策等诸多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2. 2007年12月1日上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Joseph L. Rotman管理学院的Gordon D. Richardson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德国为例”的报告。纪要:Gordon D. Richardson教授的报告内容主要是通过研究德国公司在1998~2002年间的样本数据,比较德国公司财务报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HGB的差异。Gordon D. Richardson教授首先指出HGB比较稳健,利润更加平滑,而IAS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然后Gordon D. Richardson教授论述了具体的研究结果:1.在IAS情况的总资产和权益价值要比HGB高;2.在IAS下,账面价值更具有估价能力,虽然没有证据表明IAS提高了账面价值和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3.IAS相对于HGB对账面价值的调整是价值相关的,而对净利润的调整非价值相关的;4.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IAS下条件稳健性更强。最后,Gordon D. Richardson教授总结了二者的差异,即从HGB(stakeholder-oriented)到IAS(shareholder-oriented),HGB强调的是谨慎性,IAS强调的是公允价值,而且尽管IAS明显的提高了账面价值相对于净利润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从HGB到IAS提高了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和条件稳健性。
3. 2007年12月11日上午,美国杜克大学张昀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On the Use of Loose Monitoring and Lavish Pay in Agency(松散的监督和高额的薪酬在代理中的运用)”的讲座。纪要:张昀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是考察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拥有企业发展潜力的私人信息,代理人提供无法被观测到的努力。当委托人放松对代理人的监管并向其提供较优厚的待遇,可以达到最优状态,这与标准委托代理模型的结论是不同的(标准的模型是假设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张昀教授指出委托人的两种行为可以为我们观察企业发展潜力提供一种途径,即只有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才会有这种选择,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模仿的成本太大。所以,尽管放松监管和提供较高的待遇会降低企业投资者的资源,但这确是最优合同的一种安排。此次是张昀教授第二次来我院做学术交流,去年12月18日,张教授的报告“Selective and Aggregate Disclosure”曾引起研究人员和博士生的关注和广泛兴趣,从而促成了进一步的合作交流。
4. 2007年12月27日上午,美国亚利桑娜大学商学院李真(Oliver Zhen Li)副教授应邀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报告厅作了题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和财务报告重述宣告前后的内幕交易”的学术报告。纪要:在追溯和回顾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总结了监管内幕交易的经验与教训之后,李真教授着重阐述了自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改革的逻辑与运行特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财务报告重述宣告前内部出售行为的数量,与重述宣告的非正常收益负相关。内部人在财务报告重述公告之前开始交易,并且他们避免距离重述公告很近。李真教授认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改革前,内部人士在财务报告重述宣告前,大量的卖出相对高估的股票,财务报告重述宣告后,大量的买进相对低估的股票。内部人士获利巨大。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改革后,阻止了一部分内部买卖行为。内部人士在财务报告重述宣告前后获利情况减少。讲座结束后,李真教授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并应学生们的要求,简要介绍了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体会,并对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教育改革的继续推进充满信心。同时表示愿意在未来,与财大的学者展开更多的学术联系与合作。
二、举办研讨会
1.“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 (国际研讨会)
2007年10月26-2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联合主办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兰生大酒店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大陆二十多所院校的四十多位学者和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以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为研讨主题,旨在促进财务会计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财务会计特别是会计准则方面研究的发展。
大会为期两天,10月26日上午,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陈信元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教授致开幕词。在短暂的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正式议程。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教授、前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Katherine Schipper,斯坦福大学教授(Stanford University)、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Mary Barth作为本次大会的特邀嘉宾,他们就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应用中的理论问题以及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专题学术演讲。来自海内外的8位学者向大会报告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会计的稳健性、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的信息含量、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问题等多个主题。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达到了预期目的。
2.“财务总监论坛”(国内研讨会)
为配合上海财经大学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和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澳洲会计师公会协办的“财务总监论坛”于2007年11月3-4日在上海兰生大酒店举行。无锡、嘉兴、常州等地财税部门领导、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领导及会计学院的部分教师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邀请的演讲嘉宾分别为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余世维博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高级经济师,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主任李若山教授。他们分别就“管理者的领导商数”、“当今中国经济变局和资本迷局”以及“企业如何搞好内部控制”等问题向与会代表倾情奉献了三场精彩的演讲。会场反响热烈,此次活动为学校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三、学术交流活动
(一)出国/出境访问及合作研究信息
1.2007年6月至7月,靳庆鲁老师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2.2007年7月至9月,李增泉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会计系从事合作研究。
(二)参加研讨会信息
1.2007年11月2-3日,由香港城市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会计学刊》创刊及2007年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我院李增泉、赵子夜和朱红军应邀参加并报告论文,其中赵子夜和朱红军的论文获得会议最佳论文奖。李增泉论文题目“经济制度、组织结构与会计信息”,赵子夜论文题目“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资产减值的鉴证质量”,朱红军论文题目“利益输送、信息不对称与定向增发折价”。
2.2007年12月7-13日,李增泉教授参加了在日本长崎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东亚会计和财务研讨会”,并报告论文“Ceo turnover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3.2007年12月12-14日,余为政参加了由香港城市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办的“全中国经济国际会议”,并报告论文“A survey of literature contribution to securitization”。
4.2007年12月14-15日,我院靳庆鲁、刘晓宏和夏立军参加了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Issues of Firms and Institutions”,该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公司治理中心及经济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邀请了12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对亚洲及中国重要的研究议题做了专题演讲与讨论。并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促进与会者的相互交流。研讨会主题:在国际范围内探讨各种制度如何影响公司治理、公司透明度及公司财务。具体包括:制度与公司透明度,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问题,家族企业承继、治理及盈利性问题,国际范围内公司治理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共报告了14篇学术论文,涉及公司治理,收益管理,会计准则,政治关系,海外上市,家族企业等热点研究问题。
5.2007年12月15日,我院靳庆鲁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行的“中国第六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并报告论文。
四、项目立项情况
1.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评审近日揭晓,我院有2项课题获得资助,分别是李增泉教授的“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化的制度诱因与经济后果问题研究”和王延明副教授的“所得税制变化与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研究”。
2.2007年度“曙光计划”项目日前揭晓,我院李增泉教授凭借《我国民营企业家族化的制度诱因与经济后果问题研究》获得“曙光计划”项目资助,成为该项目实施13年来我院第五位获得“曙光学者”荣誉称号的学者。“曙光计划”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并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设立管理的一个个人培养项目,为高校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较好成果,已成为一个品牌。
3.2007年度“晨光计划”项目资助结果日前公布,我院刘浩老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理研究——来自产权保护的观点”获得立项资助。 “晨光计划”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于今年设立,旨在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我校共有2人成为首批获得该计划资助的青年学者。
五、获奖情况
我院专职研究员黄俊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范博宏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朱宁教授合作的“Financial Distress without Bankruptcy: The Case of China”(破产机制缺失下财务困境企业行为研究: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获得2007年全球华人金融协会最佳论文奖。今年共有来自美国、欧洲、中国和其他地区的70余篇论文参与最佳论文的竞争。全球华人金融协会(TCFA)是一个致力于推动金融领域原创性研究、增进中国和美国学者间在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加强美国学术界和工商界对中国变化中的社会、经济、商业环境和金融发展的了解以及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前瞻性服务的国际组织。
六、基地人员变动
2007年11月,黄俊、牛建军、赵子夜和刘晓宏四位老师申请驻院研究,经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准其加入,驻院研究三年。申请驻院的课题分别如下,黄俊:上海市重点学科课题“破产机制缺失下财务困境企业行为的研究”;牛建军:上海市重点学科课题“中国资本市场盈余宣告后的漂移行为”;赵子夜:上海市重点学科课题“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鉴证问题研究”;刘晓宏: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课题“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研究”。
七、科研考核工作
2007年基地科研考核工作顺利结束,本次考核期为: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计量依据是《驻院研究制度》、《重大项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研究院认定的重要学术期刊》和《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研究人员科研考核与经费配套办法(2005年12月修订)》。期间,基地专职研究员共发表海外一级B期刊论文1篇(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潘飞),国内一级A期刊论文1篇(经济研究,夏立军),国内一级B期刊论文16篇,国内CSSCI期刊论文7篇,出版专著4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完成咨询报告1项。对于不能提供成果支撑附件和没有明确成果标注的成果都按照《经费配套办法》规定的相应额度减扣处理,以强化研究人员的署名意识。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008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