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工作简报

发布时间:2014-04-25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工作简报

20127

一、重大学术报告活动

1.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于2012410日下午一点半在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本次讨论会邀请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Albert Tsang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Fees, and Audit Opinion》。讨论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唐松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各位师生参加了讨论。

讨论会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在唐松老师的介绍后,Albert Tsang教授开始进行学术报告。首先,Albert Tsang教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以及如何对本篇论文进行选题过程等等。

Albert Tsang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纷纷就论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如CEO的激励是否与CSR有关,KLD对公司CSR report的依赖等。Albert Tsang教授还与参会人员就CSR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沟通。

2. 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报告于2012417日下午1:30在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本次邀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朱鑫东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 Auditors Reputation as Global- and Country-level Market Leader, and Investor-perceived Audit Quality》。讨论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唐松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副院长李增泉教授,朱红军教授,薛爽教授,朱凯副教授,赵子夜老师,唐松老师,候青川老师等以及一些对学术有兴趣的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讨论。

朱老师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动机:随着审计市场上能够提供审计服务的大型事务所越来越少,审计业务具有了一定垄断性,非四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进入市场,这影响了审计质量,伤害了投资者利益。文章采用1999-2004PWC公司的观测值(当时PWC是世界上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市场领导者),检验了最大的会计事务所是否有很大的经济动机在其有最大市场份额的国家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朱老师报告论文的过程中,讨论会气氛轻松而热烈,各位参会老师及博士对朱老师的报告内容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最后,唐松老师作总结发言。

 3. 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于201258日下午一点半在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本次讨论会邀请来自Georgetown UniversityVicki Wei Tang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Proprietary Costs of Mandatory Disclosure & the Decision to First Access the Public Market》。讨论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唐松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各位师生参加了讨论。

本次报告的主要在于探讨强制披露成本是否会影响一个企业初次进入公开市场的决定。Tang教授重点解释了论文中以下两个方面论据。首先,在给定的时间点上,更具有竞争性的行业往往具有更低的public firm,这可能是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中的企业往往具有更高的动机去避免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其次,在那些具有更高abnormal profits的公司更不愿意公开化,这是因为其具有更强的经济动机去避免公开披露以保护其abnormal profits. 

首先有教授对其论文中的基本假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对于公司而言,其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否会被其同行业的竞争者利用,从而影响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而且,即使对于那些非公开的企业,其财务数据的获得难度也不大,因此从竞争这个角度来看,是否强制披露会影响一个企业进入公开市场的决定。此外一些教授对于文章中对于行业竞争度的度量方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潜在的竞争者也会影响所谓竞争度。此外一些老师也提出了包括商业信息成本度量,同行业内专利技术的问题等等,与Tang教授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的师生进行了深度讨论。

4. 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于2012515日下午两点半在学院二楼报告厅召开。本次讨论会邀请来自重庆大学的辛清泉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Collateral, Leverag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讨论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唐松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各位师生参加了讨论。

讨论会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在唐松老师的介绍后,辛清泉教授开始进行学术报告。首先,辛清泉教授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以及如何对本篇论文进行选题过程等等。

辛清泉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纷纷就论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朱凯老师积极的提问也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大家收获良多

5. 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报告会于2012522日下午一点半在学院213会议室召开。本次讨论会邀请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马涛博士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财务报告质量和信息不对称: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唐松副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李增泉教授、靳庆鲁教授、曾庆生副教授、唐松副教授、侯青川博士以及一些对学术有兴趣的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讨论。讨论会气氛轻松而热烈。唐松副教授首先对马博士的个人经历以及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

在唐松副教授的介绍后,马博士开始进行报告。马博士表示自己很高兴来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希望与大家分享并讨论这篇论文,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

马博士介绍说,这篇文章之所以选择中国的数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研究背景。在2001年以前,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没有融合的A股和B股市场,一个公司的股票可以在这两个股票市场上交易,A股市场主要是面向大陆的投资者,而B股市场主要面向大陆以外的投资者,包括香港的投资者和国外的投资者。这篇文章检验了盈余质量对中国A股市场和B股市场信息流的影响。研究发现,A股市场股票收益率可以预测B股市场股票收益率,这就意味着中国国内投资者相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有信息优势。这种预测的能力与盈余质量负相关,并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了与公司信息环境相关的其他股票特征后依然是稳健的。进一步,这篇文章还发现A股市场股票收益率预测B股市场股票收益率的能力在盈余公告后的那一个月有显著减弱,并且这种减弱仅在高盈余质量的公司中显著存在。这篇文章的结果还表明,盈余质量与B股股票市场折价负相关,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更愿意为自身拥有更少信息劣势的公司支付更多。这些结果与公共信息的高披露质量可以减少没有信息的投资者相对于有信息的投资者的信息劣势,从而减少股权成本的理论一致。基于以上国内与国外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我们可以监管外国投资,本文的结果建议提高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吸引外国投资。

马博士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纷纷就其论文中分析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比如唐松副教授首先提出,是不是该考虑下B股市场上的外国投资者的类型,如果是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话,他们投资并不一定是完全基于公布的盈余会计信息。李增泉教授进一步表示,机构投资者会模仿,外国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会根据盈余来购买股票,而是中国机构投资者购买了,说明股票有成长性,外国机构投资者也会跟着买,这样就会有趋同效应,是一个内生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待解决。肖土盛博士表示,能否对比下2001以前的结果看是否增强了本文的结论,由于AB股市场交易量的不同导致了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的不同,他还进一步表示,因为B股股价低,后来中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B股,他们会选择在B股市场上买入,在A股市场上卖出,这样也会造成两者股价趋同。此外,与会人员还就管理层动机、事务所审计对本文结果的影响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沟通、讨论。有关讨论具体问答见文后的附录部分。

马博士报告论文结束之后,唐松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代表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向马博士表示感谢。

6. 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于201267日下午一点半在学院大楼206会议室召开。本次讨论会邀请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KE Bin教授,报告题目是《IPO Pricing Control and IPO Quality》。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的朱红军教授、李增泉教授、靳庆鲁副教授、王兰芳博士、赵子夜博士、阴慧芳博士、唐松博士以及一些对学生有兴趣的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讨论。

虽然此次讨论没有完整的文章,但并不妨碍学者们思想的碰撞和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与分析。KE Bin教授温文尔雅的演讲,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严谨而幽默的提问,讨论会气氛轻松而热烈。

IPO文献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证券监管机构在保护IPO投资者的过程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一般有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一个极端是证券监管机构扮演领导角色,直接决定IPO定价。另一个极端是市场力量(即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扮演领导角色,确定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的报价,而证券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必要的支持机构(例如,法治),以促进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流。

然而很少有实证研究这个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虚弱的投资者保护国家,那里的许多重要的市场机制(例如,有信誉的承销商和机构投资者)要么就不存在或很弱。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制度环境,提供一些经验证据相关的辩论。中国的IPO定价体制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阶段Ⅰ(1/1/1997-2/11/1999)证监会限制IPO发行市盈率不能超过15倍;阶段Ⅱ(2/12/1999-10/31/2001)证监会允许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商榷后确定IPO发行价;阶段Ⅲ(11/1/2001-12/31/2004)证监会再次限制IPO价格不得高于20倍报告收益。

此次报告的文章所研究的问题就三个阶段对IPO定价监管程度的变化是如何影响IPO质量的。主要看证监会在阶段Ⅱ减少参与IPO定价是否有助于提高IPO质量。文章研究了四个具体问题。首先,成长快的企业是不是更倾向在阶段Ⅱ进行IPO?第二,相对于阶段Ⅱ,在阶段Ⅰ和阶段ⅢIPO的公司是否更倾向雇佣一个低质量的审计师?第三,相对于阶段Ⅱ,在阶段Ⅰ和阶段ⅢIPO的公司是否更可能在IPO之前的时期提高报告盈余?第四,相对于阶段Ⅱ,在阶段Ⅰ和阶段ⅢIPO的公司是否会在IPO之后发生较大的盈余的逆转?最后,相对于阶段Ⅱ,在阶段Ⅰ和阶段ⅢIPO的公司在IPO之后的两年股价的回升是否更小? 

KE Bin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纷纷就其论文中分析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7. 2012612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于下午一点半在武川路111号学院大楼2楼报告厅(206)召开。本次讨论会邀请来自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商学院的孙娴博士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是《CEO Political Affiliation and Firms Tax Avoidance》(《CEO政治关联和公司的税务避税》)。讨论会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阴慧芳老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唐松老师、曾庆生老师、赵子夜老师、何贤杰老师以及一些对学术有兴趣的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讨论。

讨论会气氛轻松而热烈。在阴慧芳老师介绍之后,孙娴博士开始进行报告。孙博士说她目前主要致力于对新兴市场、政治体制、金融机构三个方面的研究。政治体制这个方面做过几篇国内IPO市场影响的相关论文。她这是第二次来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次来也是在学院大楼206室做报告,印象比较深刻。

孙娴博士首先谈到这篇论文的研究动机。她认为政治体制通过不同渠道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如对财富分配的影响。政治体制从很宽泛的范围来讲,人们对于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能够更好地产生财富有不同的信念。这些信念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是在决定社会福利时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会不会影响人们决定税负,人们对政治的分歧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税务行为——交多少税,少交多交还是不交,在这个问题上,作者认为这种关联应该是存在的。这篇文章就是对此做一个实证研究。

孙娴博士提到,论文中所指的避税并非违法行为;避税多少并没有好坏之分,避税多少是一个政治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发现,共和党领导的公司避税高,这个类型是在经济动机低的时候的结果,所以可以肯定不是经济影响来导致。民主党领导的公司,BTDShelter比较显著,这个结果要谨慎解释,可能由于高风险动机驱动所致。用行为因素来解释纳税问题是一致的。只不过,对一部分人来讲,政治倾向更重要。对另一部分人来讲,其他个性可能更重要。个人在决定财务决策时,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行为金融学发展比较慢也比较复杂的原因。因为在经济人假设下,做任何事情都是经济模型,次序非常明确。现在的研究方向,大部分会计和财务文献都基于经济人假设,像代理问题,杠杆选择等等,用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之所以观察到这个决定,是因为这个决定带来的效益不管是对个人、公司都是最好的。新近发展的文献,强调的是非经济因素。这里面的问题是,看一个人做决策时,有很多的因素。你可以说其它因素都不重要,只有经济因素重要。这也是现在大部分文献考虑的事情。引进行为财务时,与经济因素如何相互影响,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现在有了一个行为因素,那么它的优先顺序更加复杂。一个人做出决定时,如果经济因素不是第一重要的,那么其它因素如何排序,这是一个心理问题。行为财务可能遇到挑战。

最后,孙娴博士表示,由于时间有限,很高兴为大家汇报这篇文章的发展。20121月份文章做好初稿,目前正在不断的改进和润色的过程中。

孙娴博士的报告引起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对论文中的一些疑点及看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赵子夜老师提出避税的衡量和个人所得税比公司税对CEO来说会更关注的问题;阴慧芳老师认为政治倾向与避税的关系貌似不是特别明朗,对于执政的某党派,尽管公司CEO可能政治倾向与其不同,但仍有可能服从相关政策,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未必和政治倾向一致;何贤杰老师表示CEO要提升股东的价值,受到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在现实和信仰中间如何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曾庆生老师想了解是否需要考虑宗教信仰的问题等等。有关具体问答见文后附录部分。

报告论文结束后,阴慧芳老师做了总结发言。阴慧芳、唐松和曾庆生等老师与孙娴博士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二、学术交流活动

(一)参加学术研讨会信息

1 2012524-29日,李增泉老师、董慧老师、王兰芳老师、阴慧芳老师和朱凯老师参加在台湾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上海财经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等三校会计院系年轻学者研讨会,并分别报告论文“Are all independent directors equally informed?Evidence Based on their trading returns and social networks”、“winner's curse: new evidence from bank cross-border M&As”、“Mandatory adoption of IFRS,accounting quality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evidence form China”、“competition and analyst coverage”和“the usefulness of the articulation errors between direct and indirect statements of cash flows: evidence from cash flow persistence and auditor decisions

2 2012617-21日,潘飞老师、叶建芳老师和曾庆生老师参加在英国卡迪夫大学举办的管理会计和全球化下的控制国际年会,并分别报告论文“Research on budget-based Compensation contract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和“Information asymmetry, trading windows and abnormal return of corporate insider trading in China

(二)出国/出境访问及合作研究信息

1杜英老师于2012531日至65日在香港会计师公会参加香港会计师公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团活动。

2.朱凯老师于201265日至201364日在肯塔基大学冯奥尔曼会计学院参加上海市高级研究学者项目。

3.朱红军老师于2012627日至74日在澳洲会计师公会参加澳洲会计师公会2012国际学术论坛。

 

三、项目资助

1.我院孙铮老师的《新兴资本市场中的财务分析师行为及其作用的研究》、薛爽老师的《会计师事务所如何配置审计项目负责人》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重大项目的立项资助。

2.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420日通知,我院李增泉老师提交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结题审核,项目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高度重视、潜心研究,取得了高质量的项目研究成果,确保了项目按时完成率达到100%。项目组还将把好后续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力争在下一年度的项目绩效评估中取得更好的评估等级,为今后申请新的基金项目奠定基础。

 

四、海外教授授课情况

1. 2012527-31日,清华大学叶鹏飞教授应邀来我院讲授《behavioral finance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课程。

2. 2012618日,20日,22日和72日,香港科技大学张国昌教授应邀来我院讲授《分析性会计研究》课程。617-623日及628-75日,张国昌教授来我院访问。

3. 2012621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陈建文教授应邀来我院讲授《实证会计》课程。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

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