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十期学术报告通讯

发布时间:2024-12-11

2024年12月10日下午14:00,由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学术报告会联合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在会计学院108会议室召开。来自曼彻斯特大学联盟商学院的金融学助理教授邹季洋老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Financial Frictions and Pollution Abatement Over the Life Cycle of Firms》的学术报告。学院刘浩、侯青川、黄俊等研究员以及部分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邹季洋老师表示本篇文章的动机源于企业决策中的一个简单权衡。企业是自利的,在财务约束和环境法规的影响下发展壮大。企业需要在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本投资和减少环境监管处罚的减排投资之间做出选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与资本投资相比,减排支出缺乏可抵押性。当企业规模较小且受到限制时,资源的成本尤其高昂,将资源用于资本投资会带来两方面的回报:产出增加以及通过增加可抵押性缓解未来的财务限制。相反,把资源用在减排上只能帮助减少环境监管处罚。此外,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和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规模较小的公司比规模较大的公司在减少污染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然而,造成这一模式的原因尚未明确。因此,通过实证检验公司生命周期内污染减排活动的变化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利用丰富的微观数据,研究污染减排活动、有毒物质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和资本投资的横截面变化与融资摩擦的关系,从而说明上述权衡。第二步,构建一个具有融资摩擦和生命周期动态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而阐明了内在机制。最后,研究了在存在融资摩擦的情况下主要环境政策的效果。

基于美国公司层面的数据,邹季洋老师的研究发现,在融资受限的情况下,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在资本方面的投资较多,而在污染减排方面的投资较少;随着企业净资产的增加,其减排活动加快,排放强度降低。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研究融资摩擦、资本投资和污染减排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型中,较小和较年轻的企业更倾向于资本投资,而不是污染减排,因为前者的收益高于后者。更重要的是,文章还表明融资摩擦使得环境监管在任何水平上都是次优的。最后,文章发现,即使没有监督,绿色贷款政策在降低排放强度方面也相当有效。

总体而言,邹季洋老师的研究表明,公司生命周期内污染减排活动存在显著差异。邹季洋老师的研究问题和结论引发了与会老师、同学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与邹老师交流自己的见解。本次研讨会使会计学院的广大师生受益良多。与会师生对邹季洋老师的研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就文章的现实意义以及研究问题的经济后果等问题与邹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本次研讨会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会计学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最后,邹季洋老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表示了感谢,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图供稿:2023级博士生练雨庆